补气升阳: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、中气下陷所致的食少便溏、久泻脱肛、子宫脱垂等。
固表止汗:能固护肌表,治疗自汗、盗汗等。
利水消肿:有助于促进水液代谢,消除水肿,对脾虚水湿内停之水肿、小便不利有效。
生津养血:能补气以生血、生津,用于气血亏虚、津伤口渴、内热消渴等。
行滞通痹:可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、半身不遂等。
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:对于疮疡久溃不敛、脓水清稀等,有托毒排脓、促进疮口愈合的作用。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一般用量为 9 - 30 克。大剂量可用至 60 - 120 克;或入丸、散、膏剂。
主治病症及特殊功效主治病症:用于脾胃气虚证、肺气虚证、气虚自汗证、气血亏虚证、疮疡难溃难腐或久溃不敛等。
特殊功效:在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后遗症方面有特殊功效,能通过补气以行血,改善肢体偏瘫、语言不利等症状。对于慢性肾炎蛋白尿属脾气虚弱者,黄芪可通过补气健脾,改善脾肾气虚的状态,减少蛋白尿。此外,在疮疡后期,黄芪能托毒生肌,促进疮口愈合,对于一些久不愈合的伤口,使用黄芪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:由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等组成,具有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的功效,主治脾胃气虚、中气下陷等证。
玉屏风散:含黄芪、防风、白术,能益气固表止汗,用于表虚自汗。
补阳还五汤:以黄芪为君药,配伍当归尾、赤芍、地龙等,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,常用于中风之气虚血瘀证。
配伍炮制配伍:黄芪配白术,可增强补气健脾、利水消肿的作用,用于脾虚水肿;配防风,固表而不留邪,祛邪而不伤正,用于表虚自汗;配当归,补气生血,用于气血两虚证。
炮制:
生黄芪:主要用于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、托毒排脓等。
炙黄芪:取生黄芪片,加蜂蜜拌匀,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,放凉。炙黄芪侧重于补气生血、补气升阳,常用于内伤劳倦、脾虚泄泻、气虚血脱等。
副作用一般情况下,黄芪按常规剂量和用法使用较为安全。但如果用量过大或用药不当,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。如可能导致胸闷、头晕、血压升高等症状,尤其是高血压患者使用不当,可能使血压进一步升高。此外,黄芪性偏温,容易助火,凡有实热、阴虚阳亢、热毒炽盛、食积内停者,均不宜服用,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,出现烦躁、口干、咽痛、大便干结等症状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旺润配资-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-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的好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