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场安检口,旅客们匆匆丢弃不合规的充电宝,相信这些“隐患”将得到妥善处置。然而,央视财经的调查却撕开了这层假象:本应销毁的充电宝,正悄然回流二手市场,甚至被批量售予对安全隐患一无所知的消费者。这不仅是公共安全的一次赤裸裸的冒险,更是对公共机构公信力的无情侵蚀,其背后隐藏着废弃物管理链条上被忽视的结构性缺陷和责任断裂。
自2025年6月28日民航局新规实施以来,大量无3C标识或被召回的充电宝被旅客弃置。记者调查发现,闲鱼、转转、拼多多等平台充斥着“机场查收”的无认证充电宝,有卖家声称“要五千个都能搞定”,单吨利润高达8000至12000元。这些本应强制报废的危险品,通过回收企业逐级分销,流向线上平台、地摊及县乡手机店,学生群体成为主要目标。民航局曾回应称机场会“合理处置”,但拒绝公开合作回收企业名单,使得充电宝去向成谜。这种语焉不详的处置模式,无疑为灰色交易提供了肥沃土壤。
这条灰色产业链的滋生,首先暴露出废弃物管理体系的深层政策空档。充电宝回收处理成本高昂,正规拆解利润远低于非法转售,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机场作为前端拦截方,其职责边界止于“拦截”,对于后续处置的监管责任模糊,缺乏对回收企业行为的强制约束和全链条追溯机制。这使得高额的回收处理成本被转嫁,形成巨大的利益诱惑,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,将公共安全风险转嫁给最缺乏辨别能力的消费者,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学生群体。
历史的教训昭示,监管漏洞往往是灰色市场滋生的温床。从早年间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非法拆解,到近期曝光的翻新卫生巾事件,再到眼前的机场充电宝回流,其核心逻辑如出一辙:本应被安全处置的废弃物,因监管缺位和利益驱动,被非法回收、翻新、转售,将潜在的健康或安全风险再次抛向社会。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痛点:当废弃物处置链条的任何一环失去透明度和强制性,便会迅速被逐利者利用,形成危害公共利益的暗流。德国等国家在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(EPR)制度上的经验值得深思,其核心在于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责任归还给生产者,通过经济激励和强制回收,从源头减少废弃物,并确保其规范化处理。
要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,重建公共信任,必须从根本上弥补制度漏洞。首先,民航局及机场应立即公开弃置充电宝的处置流程、合作企业名单及销毁记录,实现全链条透明可溯。其次,应探索将充电宝纳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范畴,强制生产商承担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的责任,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,提高正规回收的经济可行性。同时,加大对二手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,要求其对“机场查收”等敏感商品加强审核,并严惩非法回收、销售行为。此外,加强对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安全教育,提升其辨别风险的能力,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。
公共安全无小事,公共信任无价。每一次监管的失守,都将成为腐蚀社会肌体的“蚁穴”。唯有构建起从“前端拦截”到“末端销毁”的全封闭、高透明、可追溯的责任链条,才能真正堵塞灰色利益的“暗门”,让规则的善意不再被利益所吞噬,守护社会良序的基石。
旺润配资-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-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的好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